目前分類:長篇大論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進入正文之前,先請各位同道思考一個問題:「桂枝湯是治寒證呢?還是治熱證呢?」之所以會討論這個問題的起因,是筆者在正統中醫FB社團與一位中醫愛好者討論中醫觀點的過程中所引發的,他堅持桂枝湯是治寒的,筆者則說桂枝湯是治熱的,那麼究竟誰是誰非呢?此外,筆者也認為這個問題是正確學習《傷寒論》一開始的入門問題,雖然基礎但是非常重要,所以想跟同道仔細討論一番。

我們先回過頭來看看,目前大學中醫教育的教材是怎麼討論桂枝湯的,根據中國醫藥大學與長庚大學於民國93年共同出版的《方劑學》第36頁,對於桂枝湯的描述是:「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緩或浮弱者」,從上述我們能夠知道桂枝湯是治風寒表虛證,所以桂枝湯是治風寒的方劑,也因此桂枝湯屬於辛溫解表劑--辛能祛風、溫能散寒,這樣的邏輯似乎很有道理,看似無懈可擊。但是如果我們將上述的主治「外感風寒表虛症」這幾個字刪除呢?也就是桂枝湯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緩或浮弱者」,整串文字之中竟然沒有一個「寒」字,但很清楚有「熱」這個字,這樣說來,桂枝湯應該是治熱呀,而且是治發熱的人啊!或許有同道會說,惡風跟惡寒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桂枝湯當然治寒,可是即使這樣,也還是有「發熱」這個症狀存在啊,並不能視而不見吧!這樣問題似乎又回到原點了,但筆者還是堅持說桂枝湯是治熱的方劑,而且有充分的證據。在《傷寒論》第54條中說:「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根據這則條文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沒有其他毛病,包括惡風在內,只要會莫名其妙的定時發熱、自汗的病人,都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此外根據《傷寒論》中所有與桂枝湯有關的條文,大部分都會提到「發熱」這個字眼,很明顯把桂枝湯的治療作用導向了能夠退燒解熱,這都可以證明桂枝湯是用來治療發熱性疾病的。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緣起

在閱讀過筆者先前發表的幾篇文章之後,我想有興趣的同道大概能夠了解這種理解《傷寒論》的方式與現今主流的中醫觀點是截然不同的,它邏輯非常清晰,容易理解,更重要的它不是憑想像在處方而是有理有據,因此療效是可以預期的,所以筆者想推薦大家學習胡希恕老中醫的經方著作,這也是筆者加入正統中醫FB社團的真正用意。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中醫辨證的發展:點-面-體

我們都知道中醫療效取決於辨證是否準確,然而只要辨證準確了,療效真的就能提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除了辨證需要準確以外,還必須再加上一個條件--你使用的辨證法是可靠的。否則,就如同拿著一把準心歪掉的槍,你再怎麼努力仔細瞄準,你都不可能打中靶心。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2022年)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與新冠肺炎(covid-19)Omicron變異株共存之後,新冠肺炎的染疫人數迅速暴增,當然因此而死亡的人數也增加不少。筆者以為中央政策的大方向是對的,畢竟長期處在對新冠肺炎病毒恐懼的生活壓力下,最終會影響到全體人民的健康狀態,更不用說對日常生活與整體經濟所造成的嚴重影響了。《詩經》上說:「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因染疫而死亡的民眾令人感到難過,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他們患病到死亡的過程中學習到有用的臨床知識,這也正是筆者寫下此篇文章的用意。底下列舉了兩則因新冠肺炎死亡的案例,當然詳細的經過筆者並不知曉,但根據新聞報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從而找到辨證的下手處,這樣的訓練對於我們臨床實力的提升,特別是在急重症方面的臨症思維,有著莫大的幫助。

一、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分析:嘔吐腹痛腹瀉「亡陽」案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氣與陰液是主流中醫治病立論的基礎,相信大部分的同道都認為陽氣與陰液是真有其事;在學習《傷寒論》時,也習慣用陽氣與陰液來理解條文內涵,筆者以前也是如此。後來筆者有幸學習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 胡希恕老先生所講解的《傷寒論》,胡老說《傷寒論》中所提到的「陽」,指的就是「津液」,比如在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這裡的「無陽」,就是「無津液」;起初筆者因為深受學校教育影響,所以很難接受這種說法,畢竟根據學校教育所教導的「陽」,其實就是「熱」的觀念,後來隨著學習胡老經方的時間越長,加上臨床的驗證,筆者發現胡老的說法是對的,是符合臨床實際的。由於對陽氣與陰液的正確理解,攸關到能否正確認識《傷寒論》,乃至於後來溫病的發展,所以筆者就來談談陽氣與陰液的具體實質是什麼。

陽氣與陰液是中醫學習者在學習之初就會認識到的概念,它們也貫穿了以後的所有學習內容,因此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詞,但是這個概念並不是源自經方家醫學,而是來自於醫經家醫學,也就是《黃帝內經》、《難經》這一個流派的中醫。在中國古代漢朝的時候,並非只有醫經家這一個醫學流派,而是存在著兩個主要醫學的流派--經方家與醫經家,但隨著歷史時間的推進,因為經方家注重臨床而不善於說理,慢慢就被喜歡高談闊論的醫經家所掩蓋了,造成後世醫家認為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經家是中醫之始源,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關於兩個醫學流派存在的紀錄記載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有興趣的同道可以自行參閱。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利在學期間一直很好奇,如果以一個傷寒家來看溫病會是怎麼一回事,難道同一個病,傷寒家看就是傷寒,溫病家看就是溫病,這也太奇怪了吧,大家不是說疾病是客觀存在嗎(事實上,疾病從來就不是客觀存在的,是根據醫家的修為而有不同表現),可是學校裡頭從來沒有人可以告訴史丹利這個答案,史丹利只好一直朝傷寒家努力,希望有一天可以知道溫病在傷寒家眼中的模樣,後來讀了胡老的書慢慢的瞭解,原來溫病就是這麼一回事。

史丹利很開心想跟同學分享,可是最後竟然吵起來了,因為同學不相信史丹利說的,她一直認為這世上就是有傷寒與溫病兩種不同的病,而且傷寒是傷寒的治法,溫病是溫病的治法,但是史丹利是學理工出身的,一直以來都認為支配這是世界的真理不應該有兩種,包括中醫學也是,所以讀到胡老說溫病就是陽明病時,史丹利內心澎湃不已,可惜當初功力不深,未能清楚說明,還吵了一架。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從筆者臨床以來,因為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並沒有很明顯的症候,因此對於使用仲景經方理論治病的我,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去年無意間,在Youtube網站看了〈柏格醫生的中文頻道〉,一段有關於糖尿病的影片後,豁然開朗,經過自己的應證,雖然不敢說療效百分之百,但是筆者敢肯定第二型糖尿病是可以逆轉痊癒的。

糖尿病在西醫的病理學中主要分成三型,其中以第二型最為常見,占了至少八成以上的比例,本文最主要的討論對象即是針對第二型,但治療原則同樣適用其他類型。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年8月6日的TVBS news一則網路新聞標題為:「發燒、拉肚子小心!女童腿冒疹子急救休克不治」引起了史丹利的關注,為了獲得更準確的訊息,史丹利根據新聞內容,搜尋吳昌騰醫師的臉書,並根據吳醫師8月4日的臉書貼文,將此則醫案整理如下:

病人是一個女童,起初是因為發燒、腹瀉就診,基層西醫將她診斷為腸胃型感冒,並給予西藥治療;三天過後,患兒仍然發燒、腹瀉,於是再次就診基層西醫,西醫師仍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再經過一天,女童開始出現意識不清的情況,家人因此將她緊急送至長庚醫院急救。經過吳醫師的診察,發現有患兒神識昏迷,腹部隆起,而且兩側大腿上有明顯的疹子等症狀;心率為132次/分,血壓為62/42mmHg。判斷患兒已經出現嚴重休克情況與代謝性酸血症,有生病危險;經過6個小時搶救,宣告不治死亡。爾後在患兒血液培養中驗出綠膿桿菌。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西方文化傳入的影響,現代醫學與化學合成藥物的流行,不知不覺中,多數民眾已經不知道中醫是可以處理小兒發燒,處理小兒發燒這件事也與臨床中醫師越來越不相關。由於缺少實際臨床經驗,讓現代中醫師面臨到發燒的幼兒時,往往容易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與充滿心中的不安定感。由於筆者與筆者太太曾美芳中醫師的執著,堅信中醫是可以處理小兒發燒,加上親友的信任,逐漸在臨床中累積出可靠的處理模式,配合對《傷寒論》認識的加深,更讓筆者深信這是一條可行之路,因此不揣鄙陋,與各位同道分享,期望有朝一日能扭轉目前就醫民眾的觀念,讓民眾了解到中醫不但可以處理發燒,而且處理的比現代醫學還好。

中醫兒科,古代又稱為啞科,由「啞」字可以知道,想要從小孩子身上獲取足夠的四診資訊,難度很高,至少在問診這一方面很難得到足夠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需要由病兒的父母親來代訴,而經由旁人轉述總是不如患者本人親敘來的確切。由於小兒的生理與成人有明顯的差異,而這個差異會直接影響到疾病的發展變化,因此要是對於小兒的生理特質有一定的認識,疾病轉歸在心中有譜,處理時就比較容易得心應手,所以底下筆者先討論小兒生理的主要特質。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醫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對於疾病的觀察與治療,總結出許多辨證方法,以《中醫基礎學》所列舉的就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等等諸多辨證方法,其中尚有許多辨證法,流傳於少數的中醫群體之間,比如尺膚辨證、憑脈辨證…等等,因此中醫的辨證方式可以說十分龐大可觀。

在諸多辯證法中,筆者特別推崇醫聖仲景先生所創的六經辨證(或稱六病辨證更為合適),為何?因為在這所有的辨證法中,六經辨證最少主觀臆測,符合現代生理病理學,同時邏輯性最強,特別適合沒有老師帶領的中醫師自我學習。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則醫案選自《曹穎甫醫案》(注一),原文如下:

同鄉季仲文傷寒治驗(《中醫雜誌》)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利在尚未進入臨床期間,一度以葉天士先生為目標,希望成為那樣的醫生,不過在讀完陸九芝先生的評論後,才知道原來名醫中的醫案有療效、可供學習的醫案固然不少,但同樣也存在很多誤區,深深體會到古人所言:「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的涵義。當時我分析醫案的能力很弱(因為沒有好的工具),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誤區,因此對於陸先生具有可以看出葉先生的誤治這樣的能力好生羡慕,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做得到。現在史丹利有很好的工具-胡老的傷寒論,請網友跟我一起來看看這一則葉天士的醫案。

  這個版本是史丹利在網路上找到,裡頭同時有陸九芝先生與姜春華先生的評語,姜春華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經方家,功力深厚。括弧內是陸九芝先生的評語。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火」這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作者利用網路搜尋,發現探討陰火的文章相當的多,可見得「陰火為何」這個問題困擾中醫界相當久的時間,因此大家不斷地研究想瞭解,當初李東垣所說的陰火其內涵到底是什麼,而一般研究〈陰火論〉莫不以李東垣的著作以及《內經》等相關文獻作為討論的下手處,在此作者不再重複上述作法,因為不論是李東垣著作或是《內經》讓後人瞭解的部分本來就不多,如果再以認識不多的材料作為基礎,那麼討論起來就會顯得空泛,畢竟中醫不能離開臨床,而過於空泛的討論無助於臨床,因此作者採取的方式是以《傷寒論》六經為切入點,說明〈陰火論〉在臨床上的實質。

一般探討陰火的研究者一定會引用下面這些文字,這裡不能免俗,先看看李東垣對陰火是怎麼說的,首先他在《脾胃虛實傳變論》先引用《內經》原文:「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說「陰虛則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接著在《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總結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以上是李東垣自己對於陰火的闡述,相信讀者看完之後還是不知所云,何以「元氣不足」會「心火獨盛」?何以「心火者,陰火也」等等,因此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待。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傷寒論一書中,最難理解的篇章大概是少陰病篇了,篇幅佔三陰病最多,條文中使用的方劑也變化多端—從四逆湯到大承氣湯,還有諸多死症的判斷,讓人看了眼花撩亂,許多註解傷寒論的醫家的觀點也莫衷一是,更讓後世的讀者處在雲裡霧中,找不到方向,所以作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說說自身對少陰病的看法,或許對於喜歡研究傷寒論的同道有些許的裨益。

中醫的八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談的主要是病理,也就是藉由八綱來描述當一個人生病時的疾病狀態,藉以制定出處理的方向。八綱具體來說包括二部分,即是病性與病位。病性是陰陽、寒熱、虛實,病位是表裡。病性的陰陽是對病情的整體看法,寒熱則是病情的實質表現,虛實則是描述人體處在疾病時的狀況。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經方研究者與使用者都著重在方證的探討上,很少看到研究六經辨證的,史丹利覺得非常可惜。為了推廣同學們學習六經辨證的意願,史丹利藉由這篇文章粗略地說明六經辨證的臨床應用範疇,以及其在臨床上的重要性。

仲景所寫的《傷寒雜病論》,眾所周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傷寒論》,另一個則是《金匱要略》。《傷寒論》所討論的內容是針對發熱性疾病的處置,而《金匱要略》則是內傷雜病的專門著作。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利在此之前總想著糖尿病的患者會有「吃多、喝多、尿多」的表現,一直想著用白虎加參湯、金匱腎氣丸來治。可是遇過好多位,包括周遭的親友,被診斷出來是糖尿病的,都沒有上述的症候,一度讓史丹利十分困惑。

更困惑的是在胡老的書中,也特別提到對於糖尿病患者用白虎加參湯治療,效果十分突出。可我怎麼看糖尿病患者都不像白虎加參湯的方證啊!而且臨床上遇到的確診患者,很多只有生化檢驗出問題,並沒有實際的症候,實在很難處方。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丹利今天來談談自己對於癌症的看法。

首先,我們先談癌症如何形成的,根據生物學所學到的知識,惡性腫瘤細胞是由正常細胞突變而來,為什麼會突變呢?因為受到無法承受壓力的緣故。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口長庚近期收治3名1歲以下的嬰兒因嚴重沙門氏菌腸炎而住院的個案,其中年紀最小僅出生10天,並產生壞死性腸炎、腸穿孔、腹膜炎以及敗血症等併發症,性命垂危,所幸經過治療,病況都穩定下來。」

「一般病患在感染沙門氏菌後約6至72小時會有發燒、噁心、嘔吐、頭痛、腹部絞痛和腹瀉等症狀,有時糞便會帶有黏液和血絲便等,常常嚇壞不少患者和家屬。」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史丹利要講一個關於張仲景的故事,希望對大家用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有所啟發。這個故事有點長,還請諸位多多包涵。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代張仲景所著之《傷寒論雜病論》被公認為首開辨證論治之先河,並稱為「方書之祖」,原本傷寒與溫病是不分的,直到金元時期劉河間提出「六經傳授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的觀點,促進了溫病概念的形成,元代末年的王安道更進一步根據發病機理與治療原則,將溫病與傷寒作明確區別,至此溫病才從傷寒體系脫出,清代吳鞠通稱其「始能脫卻傷寒,辨證溫病」,然而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從溫病的症候表現來討論溫病是否真不同於傷寒,以及清代對於溫病的治療原則是否合適。

首先瞭解何謂溫病,按照《中醫溫病學》對溫病的定義是:「溫病是由溫邪引起,以發熱為主證,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關於溫病是否由溫邪引起,本文不予討論,只著重在其症候,即「以發熱為主證,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熱病」,又根據《中醫溫病學》,將溫病分成二大類,一者表現為純熱無濕之的溫熱類證候,一者為有濕有熱之濕熱類症候,到此是溫病學的大部概念。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