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陰火」這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作者利用網路搜尋,發現探討陰火的文章相當的多,可見得「陰火為何」這個問題困擾中醫界相當久的時間,因此大家不斷地研究想瞭解,當初李東垣所說的陰火其內涵到底是什麼,而一般研究〈陰火論〉莫不以李東垣的著作以及《內經》等相關文獻作為討論的下手處,在此作者不再重複上述作法,因為不論是李東垣著作或是《內經》讓後人瞭解的部分本來就不多,如果再以認識不多的材料作為基礎,那麼討論起來就會顯得空泛,畢竟中醫不能離開臨床,而過於空泛的討論無助於臨床,因此作者採取的方式是以《傷寒論》六經為切入點,說明〈陰火論〉在臨床上的實質。

一般探討陰火的研究者一定會引用下面這些文字,這裡不能免俗,先看看李東垣對陰火是怎麼說的,首先他在《脾胃虛實傳變論》先引用《內經》原文:「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說「陰虛則生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接著在《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中總結說:「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以上是李東垣自己對於陰火的闡述,相信讀者看完之後還是不知所云,何以「元氣不足」會「心火獨盛」?何以「心火者,陰火也」等等,因此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待。

凡是一個醫學理論的形成一定有相關的歷史背景,李東垣的〈陰火論〉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必須先對當時的歷史環境有認識,才容易清楚〈陰火論〉的發生原因。在李東垣成名之前,金元時期的醫界是由劉完素引領風騷,劉完素在研究《內經‧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後,發現十九條中以火為致病因素者居多,因此主張「六氣皆從火化」,這個觀點影響他的用藥,所以劉完素及其學生有「寒涼派」的稱號,而我們知道過用寒涼藥的結果必定會使得胃腸受到損傷,這是第一個歷史背景,說明當時醫家以用寒涼藥為主流。另一個歷史背景是金元時期是一個戰亂頻仍的年代,老百姓為了躲避戰禍生存下來,得過著流離失所、挨餓受凍的生活,因此普遍營養不良,也由於長期飢飽不均,造成許多胃腸疾病的發生。

由於這二個歷史因素都會導致胃腸疾病的產生,因此給了李東垣許多臨床機會來研究胃腸疾病,進而發現一些身體發燒的病人,使用《內經》中「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觀念處理,並不能使之退燒,反而使用甘溫的藥物給病人服用之後,發燒卻能夠退掉,因此他有了「甘溫除大熱」的認知,進而將這個認知發展成〈陰火論〉,所以可以知道〈陰火論〉的本質是來自於「甘溫除大熱」的臨床實踐,完全符合先有足夠臨床實踐,才有理論產生的歷史自然發展過程。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知道〈陰火論〉的「陰」字是對照「甘溫除大熱」的「甘溫」二字,「火」則是對著「大熱」,從這裡可以很清楚瞭解,為什麼李東垣稱這種發熱為「陰火」,主要就是為了與可以用寒涼藥來退熱的發熱作區別,強調「陰火」這種發熱是必須用甘溫藥來退熱的。

那這種發熱到底是哪一種發熱呢?我們回到《傷寒論》來研究,在傷寒六經裡頭以發熱為常態的,只有太陽病、少陽病,以及陽明病,三陰病不在其中,所以我們針對三陽病來看,在進行下一步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引用已故的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對傷寒六經的闡述,根據胡老先生在六經與八綱關係的文章,說明疾病的組成包含病性與病位,其中病性有兩類,病位有三類。病位的兩類是指陰證與陽證,所謂「陰證」是指機體在患病之後,其生理表現出代謝低下、沈衰的病理狀態,而「陽證」則是機體患病後,生理表現出代謝亢進、興奮的病理狀態;病位的三類則是表證、半表半裡,以及裡證。由病位與病性的搭配可以得到六種組合,這六種組合就是傷寒的六經。

我們知道太陽病是表陽證、少陽病是半表半裡陽證、陽明病是裡陽證,如果我們將陽證再侷限於發熱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太陽病是表熱證、少陽病是半表半裡熱證、陽明病是裡熱證。而這些內容跟陰火又什麼關係呢?我們知道陰火必須用甘溫藥來處理,仔細對照可以知道,三陽病中的裡熱證陽明病絕對不能使用甘溫藥治療,所以陰火不是陽明病這是很清楚的,換句話說,陰火的論述範疇只能落在太陽病與少陽病,也就是說李東垣辛苦發現的陰火居然就是《傷寒論》中的太陽病與少陽病。

我們可以看看太陽病與少陽病的方劑都是以甘溫藥居多,其中太陽病的代表方為桂枝湯與麻黃湯,少陽病則是小柴胡湯。我們說過能夠發生陰火的病人多是胃腸功能不佳,胃腸功能不佳的人一般而言,是沒有辦法發生麻黃湯證,至於是什麼原因,限於篇幅關係在此不討論,有興趣者可以自行閱讀《傷寒論》,所以我們可以將陰火的範疇再繼續縮小為是屬於《傷寒論》中的太陽病中風證與少陽病,接著看看桂枝湯與小柴胡湯的組成與相關條文就可以發現的確完全屬於甘溫除熱的治療方式。

最後我們作個結論,如果再參考《金匱要略》相關的篇章,尤其是虛勞病、黃汗病等章節,可以更清楚發現〈陰火論〉始終沒有脫離《傷寒雜病論》,而它的實質以六經來論述就是太陽病中風證與少陽病,以八綱論述就是表虛熱證與半表半裡熱證,這也清楚說明為何有些方劑書會說補中益氣湯可以治陽虛人的外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