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履祥醫案:某男,20歲。初患眼病,紅腫疼痛。經西醫治療腫痛消退,但逐漸弱視失明,而外觀雙目圓睜,毫無異感,身無不適,經久不癒。
查以前所服方藥,均以“目為火戶”作依據,多係清熱瀉火之劑。分析其初病時目雖紅腫疼痛,尚能視物如常。腫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視力愈弱,此必苦寒陰柔過劑,損傷中氣,以致營衛紊亂,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故目盲不能視物,此醫藥不當,非目療所為。
彭履祥醫案:某男,20歲。初患眼病,紅腫疼痛。經西醫治療腫痛消退,但逐漸弱視失明,而外觀雙目圓睜,毫無異感,身無不適,經久不癒。
查以前所服方藥,均以“目為火戶”作依據,多係清熱瀉火之劑。分析其初病時目雖紅腫疼痛,尚能視物如常。腫痛消失反而不明,愈治而視力愈弱,此必苦寒陰柔過劑,損傷中氣,以致營衛紊亂,精血不能上榮於目,故目盲不能視物,此醫藥不當,非目療所為。
魏承樸醫案:高某,女,36歲。右眼乾澀兩周,有感冒史,曾在他院治療無效,1990年3月20日就診。檢查:右眼遠視力0.6,近視力0.6/30cm。球結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見點狀灰白色浸潤,2%螢光素染色(++),角膜知覺減退,KP(-),房閃(-)。兼見鼻塞流涕,惡風汗出,舌質淡紅,苔白滑,脈浮緩。診斷:右眼單皰病毒性角膜炎。證屬:右眼聚星障。
處方:桂枝、白芍各9克,生薑3片,炙甘草3克,大棗5枚,蟬衣6克,每日1劑,水煎服。服6劑,遠視力0.8,球結膜充血減輕,角膜輕度混濁,2%瑩光素染色(十),鼻通涕止。又服5劑,遠視力1.0,球結膜充血失,角膜透明,2%螢光染色(-)。追蹤觀察2年以上未見復發。
程衛東醫案:劉某某,男,5歲,1986年5月19日初診。其父代訴:半年前因患“尿路感染”而見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經服中藥治療後,尿急、尿痛消失,而尿頻尚存,近一月逐漸加重,每小時達3-5次。
患兒平素畏寒、自汗、有尿床史。診見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查尿常規陰性。治以補腎固澀,投縮泉九加昧。服藥3劑罔效。慮有自汗,故改投桂枝湯以調和營衛。
吳佩衡醫案:何某之長子,年一歲半。1922年陰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風而驚,發熱,自汗,沉迷,角弓反張,手足抽搐,目上視。指紋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脈來浮緩。
由於風寒阻遏太陽經氣運行之機,加以小兒營衛未充,臟腑柔軟,不耐風寒,以致卒然抽搐而成急驚風狀。此為太陽肌表之證,以仲景桂枝湯主之,使中於太陽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
大塚敬節醫案:一婦女,自妊娠七月始,每日午後熱毒上升,達38℃許,歷十數日而未治癒。一醫診斷為結核熱,乃人工流產適應證,而患者不欲手術,求余往診。診察所見:脈浮大而弱,並無頻數,咳嗽亦不甚激烈,且有食欲,於左肺上葉證明有浸潤。余投以桂枝湯,歷時三周間,熱始下降,終於正常分娩。
史丹利按:這位患者是因為肺炎且津液不足,所以反覆發燒,這是小柴胡湯+生石膏的適應症,因為醫者藥不對證,所以需要三周才退燒,不過這則醫案再次證明,桂枝湯的作用是補充津液的,而非用來解表治風寒的。
張伯華醫案:李某某,22歲,1988年10月20日診。16歲初潮後全身漫起疹子,經用抗過敏西藥翌日消失。嗣後每逢經水來潮其疹自發,再用中西藥不效,經淨自消、周而夏始,纏綿至今。
證見:全身散佈紅色疹塊,搔癢,舌淡,苔白,脈浮而弱。治以桂枝湯:
劉渡舟醫案:一男性患者,60歲,患草麻疹,搔癢鑽心,數月不愈。切其脈浮而緩,並見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而潤。方用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3劑。服藥後啜熱稀粥,溫覆取汗,則疹消癢止。
俞世偉醫案:黃某,56歲,1984年6月18日初診。發作性嚥下困難兩年餘。病起時因情志不舒,漸感吞咽乾燥食物困難,近日加重。到省醫院校查診斷為彌漫性食管痙攣(食道官能症),用亞硝酸鹽類藥物、暗示療法末見良效。
刻診:自述失眠多夢,納呆腹脹,頭昏自汗,嚥食哽噎,食後胃中嘈雜,噁氣數聲,甚時氣從鼻出,苔薄白,脈緩。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12枚 ,烏藥10克,沉香10克,水煎服,日1劑。服藥4劑,症狀改善,吞嚥順利,繼服20餘劑,諸症皆除。
金樹武醫案:孟某某,女,12歲,1987年6月4日初診。近兩個月來排尿時經常昏倒,不省人事,無叫聲,無吐涎,暈約3至5分鐘,醒後手足欠溫,肢體汗出,頭暈,倦怠乏力,休息片刻後,無明顯不適,已經影響上學。
到某醫院檢查無陽性體征,診斷:排尿性暈服。給服安定、穀維素、維生素B1,靜點刺五加、參附湯、四味回陽飲等藥不效。查:神志清楚,面色紅潤,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緩。診斷:厥證。投桂枝湯: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生薑3片,大棗4枚。3劑,水煎服。
劉渡舟醫案;劉某男,18歲。早婚,素體氣怯,婚後半年見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而短,淅淅惡寒,雙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動則汗出,納差腹脹,口中甜膩,夜寐多夢,思色欲動,體質日衰,進人參、鹿茸培補無效。
刻診:形瘦氣怯,面萎神衰,語聲低微,切兩脈沉細而弱,驗舌質紅嫩,苔少。脈證合參,謂斯疾因房勞過度,耗氣傷精,臟腑功能失調,陰陽虧損所致。理應補腎以培本,但參前醫用人參、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湯調理陰陽著手。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10枚。5劑。
中神琴溪醫案:一婦人患下利數年,不進食,形體羸瘦,肌膚甲錯,不能起臥,醫時以參、附、訶、罌之類治之。先生診之曰:百合篇所謂見於陰者,以陽法拯之者也,乃與大劑之桂枝湯,使覆而取汗,下利止。更與百合知母場,以穀食調理之,漸漸復原。
史丹利按:這則醫案史丹利研究過很多次,起初我認為自己的醫術太差,所以無法理解,現在我敢肯定這位日本醫者也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秦伯未醫案:某叟,70歲。因女暴亡,悲哀過甚,先嘔吐,繼又發作性腹痛一年餘,小腹痞塊作痛,塊漸增大,痛亦漸劇,氣從小腹上衝心下,苦悶欲死,繼而衝氣漸降,痛漸減,病為奔豚。與桂枝湯,共16劑,奔豚大為減輕。
史丹利按:又是一個《傷寒雜病論》沒學好的名老中醫,既然診為奔豚證,卻用桂枝湯,實在荒謬!
任繼學醫案:吳某,女,63歲。1987年11月21日因晨起外出跑步鍛煉,汗出去衣,至晚覺頭痛、頭暈,鼻塞流涕,咳嗽喉癢,身酸楚,肢節不舒,動則身汗即出而不達,顏面不紅,口唇紅潤,舌淡紅,咽不赤,苔薄白而潤,尺膚微熱,脈沉緩無力。
病發於小雪前兩日,為運氣正值冬之氣運,為順化之季,候反溫,其病溫,治宜鹹補,以甘瀉之,以酸收之。
祝諶予醫案:駱某,男,50歲,1971年8月某日初診。時屆盛暑仍著棉衣棉褲,據云極畏風寒,自汗時時,越出汗越畏風,脫去棉衣即感風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雖盛暑亦不敢脫去棉衣,深以為苦。其人平素納食少,乏力倦怠。予桂枝湯5劑。
五天后來診,已不畏風,能騎自行車來,且已脫去棉衣改穿夾衣,汗也減少,囑再服3劑,痊癒。
孫百善醫案:侶某男,9歲,1985年7月5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則全身皮膚發紅,乾燥,瘙癢,經常抓破皮膚結血痂,痛苦難忍,曾多次到當地醫院求治,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服用穀維素等藥不效。
刻診:全身皮膚發紅、乾燥,四肢、胸腹部見有條狀血痂及出血痕跡,呼吸氣粗,時煩躁,口鼻乾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數。處以桂枝湯:
劉渡舟醫案:孫某,男,39歲。患病為左半身經常出汗,而右半身則反無汗,界限分明,餘無不適。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宜桂枝場: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大棗l 2枚,炙甘草6克,3劑。服藥後啜熱粥,得微汗而愈。
劉少軒醫案:林某某,青年漁民,文關島人。體素健壯,某年夏天午飯後,汗漬未乾,潛入海中捕魚,回家時汗出甚多,從此不論冬夏晝夜,經常自汗出。
曾就診數處,以衛陽不固論治,用玉屏風散及龍、牡、麻黃根等,後來亦用桂枝湯加黃耆,均稍愈而復發。
岳美中醫案:張某某,女,15歲。發熱半年餘,體溫高達40℃,多方治療無效,且但渴不多飲,二便自調,舌淡苔黃,發熱惡風,脈見浮緩,時有汗出,用桂枝湯3劑,如法服用而痊癒。
史丹利按:桂枝湯證發燒到40℃,個人是覺得不太可能,應該是當時測量的體溫計有問題。史丹利的臨床經驗中只有陽明病裡實熱證,才有機會發燒到40℃,但不管如何,見到渴不多飲、二便自調,基本上就可以排除有嚴重的裡熱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