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岳美中醫案:張某某,女,15歲。發熱半年餘,體溫高達40℃,多方治療無效,且但渴不多飲,二便自調,舌淡苔黃,發熱惡風,脈見浮緩,時有汗出,用桂枝湯3劑,如法服用而痊癒。
史丹利按:桂枝湯證發燒到40℃,個人是覺得不太可能,應該是當時測量的體溫計有問題。史丹利的臨床經驗中只有陽明病裡實熱證,才有機會發燒到40℃,但不管如何,見到渴不多飲、二便自調,基本上就可以排除有嚴重的裡熱實證。
脈浮緩與發燒時有汗出是同一種意思。發燒時,身體為了幫助散熱,所以體表的血管會擴張,因此脈浮;而患者會出汗,使得血管壓力降低,所以在診脈時,血管就不會緊實,而是鬆緩的,因此同學們千萬不要以為這裡的「緩」是緩慢的緩,凡是發燒,心跳都是快的,心跳快,脈搏當然快,這也是身體要散熱的代償作用;再者,表證有汗出,體溫更不可能高達40℃。體表溫度高、有汗,所以身體吹到風,一定會覺得冷,這就是惡風。
發燒、有汗出、脈不充實、些微口渴、二便正常,首選當然是桂枝湯,但因為舌苔黃,有裡熱,應該再加上生石膏,所以若是史丹利處方會是桂枝湯+生石膏。
這則醫案應該就是引發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的李東垣提出「甘溫除大熱」的典型醫案,它很明顯是一種長期營養不良型的發燒,而非感染性發燒,因此可以發作長達半年。理解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根本就沒有一種東西叫做「陰火」,所以李東垣之所以提出陰火論,只是因為他沒讀懂傷寒論,如此而已,卻因此給後世學醫者的帶來許多困擾,也讓原本簡單直觀的中醫學更加隱晦不明,平添更多天馬行空的自我想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