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曾醫案:馮某某,男,21歲,1983年6月25日初診。患者於二年前面部患座瘡,時多時少,多則由兩頰波及耳後及頸部,癢痛難忍,抓破則有膿液溢出,數日或十幾日不能癒合,且常有黃水滲出。曾在某醫院用散風清熱、解毒涼血、瀉熱利濕、清瀉陽明鬱熱等法醫治,服藥近百劑均未獲效,故來我院求治。
診見思者面部痤瘡以兩頰部為多,有已破潰者結痂,有新生者紅腫,癢痛難忍,夜臥不寧,甚則難於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痤瘡即生,大便乾燥,舌紅苔白而糙,脈來滑數。綜觀脈證,處葛根湯加味:
胡學曾醫案:馮某某,男,21歲,1983年6月25日初診。患者於二年前面部患座瘡,時多時少,多則由兩頰波及耳後及頸部,癢痛難忍,抓破則有膿液溢出,數日或十幾日不能癒合,且常有黃水滲出。曾在某醫院用散風清熱、解毒涼血、瀉熱利濕、清瀉陽明鬱熱等法醫治,服藥近百劑均未獲效,故來我院求治。
診見思者面部痤瘡以兩頰部為多,有已破潰者結痂,有新生者紅腫,癢痛難忍,夜臥不寧,甚則難於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痤瘡即生,大便乾燥,舌紅苔白而糙,脈來滑數。綜觀脈證,處葛根湯加味:
林家坤醫案:李某,男,8歲,1984年1月7日診。每在睡中遺尿三年餘,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後方覺。曾服健脾益腎、固澀縮尿之品及針灸治療,效果欠佳。
史丹利按:這是小朋友睡得很沉,沉到感覺不到尿意,所以治療方式必須讓他睡得不那麼沉。醫經家只憑想像,認為遺尿就是脾虛腎虛,就要補脾固腎縮尿,不會辨證,治療當然無效。從底下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患兒的身體明明是健康狀態,根本不需要補腎。
石宜明醫案:劉某,男,4歲,1984年3月5日診。患兒前日汗後受涼,昨日起發生腸鳴腹瀉,大便清稀帶風泡沫,日數次,伴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涕,納呆,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用葛根湯原方:
葛根12克,麻黃5克,桂枝6克,白芍l0克,大棗3個,生薑2片,炙甘草3克。 藥進1劑腹瀉減,表證除,再劑則瀉止而痊。
李筆怡醫案:芮某某,女,45歲,1987年4月23日初診。患者1月前受寒後,發熱咳嗽,喉痛咽燥,經治療後熱退而咳嗽未止。繼服肅肺化痰,止咳寧嗽之藥後,突然咳嗽止,但聲啞,發音不揚,口渴不欲飲。他醫再投養陰清熱利咽之劑,後至完全失音。
史丹利按:起初是過用清熱藥,導致聲帶處血循不佳而聲不揚,後面的醫生連辨都不辨,就繼續給清熱養陰的藥物,讓血循更差,於是聲音整個啞掉了。
盧自昌醫案:莫某,男,34歲,1986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經痛已三年餘,多次住院治療,頑固不愈。刻見表情痛苦,執杖行走,步履艱難。訴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踝部,向前彎腰和行走時疼痛加劇,伴有麻木重困感。檢查見患者不能做彎腰活動,抬腿、拾物試驗陽性,局部未見紅腫,右臀部環跳和承山穴有明顯壓痛。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診為坐骨神經痛,用葛根湯加味:
葛根15克,白芍18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生薑5克,大棗12克,甘草12克,丹參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
葉桂亭醫案:一商婦,一至秋間,則常大苦喘息,動作不自由,有如廢人,求治於余。往診之,支臂於爐架而坐,已數十日不動,亦不能睡。若將此坐形稍倚側之,則立即喘悸。食僅碗許。問其發時,自脊至頸如板狀,回顧亦痛。以一醫之勸,用八味丸數百兩,喘稍減云,與葛根湯5帖許,得以起步,再服痊癒。
史丹利按: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會開八味丸,因為醫經家(主流中醫)認為久喘是腎不納氣,所以史丹利才會說主流中醫根本不會辨證。他們只會拿腦袋胡思亂想,用藥就是亂槍打鳥,打久了總有治好一二個的經驗,然後就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然而事實上他用藥有效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樣,他只是偶然間掌握了那個方子的方證而已,根本與他腦袋的東西無關,但他們就是不能明白這個道理。
劉景棋醫案:杜某某,男,69歲,1982年9月29日初診。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劇,經常隱隱作痛,項背強,上肢有時發麻,全身發緊,易感冒。曾善飲酒,但近七八年來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線鋇餐透視,診斷為慢性胃炎。苔薄白,脈浮緊。處方:
葛根15克,麻黃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薑6克,甘草6克,大棗3枚,6劑,水煎服。 服藥後諸症狀消失,春節期間曾多次飲酒,也未出現胃痛。
李玉海醫案:閻某,女,38歲,1985年11月2日初診,患者患眩暈年餘,多方求治少效,症見頭暈目眩,不能抬頭,嘔惡厭食,惡風畏寒,頭項強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脈弦緊,此次臥床已達10餘天。方用葛根湯,處方:
葛根30克,麻黃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薑5克,大棗12枚,甘草6克。 迭進4帖,病苦若失,隨訪至今,眩暈未再復發。
楊德明醫案:劉某某,女,45歲,1986年10月6日就診。口噤不語20餘天,某醫院診為咀嚼肌痙攣症,用西藥治療5天,症情依舊,即來我院就診。診見:右顳頷關節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張口約0.5釐米,舌淡,苔薄白,脈緊。處方:
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黃4克,生薑、大棗各l0克,水煎溫服。同時用藥渣熱敷患處(每日3次,每次大約30分鐘)。 5劑後,口噤不語減輕,顳頷關節僵硬、疼痛明顯緩解,張口約1.7釐米。守方續服4劑,即張口自如,諸症消失。隨訪至今未發。
方承康醫案:章某某,男性,74歲,本市服裝四廠退休技師,1985年11月9日初診。患者於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術”後外感發熱,經用中西藥後寒熱退,同時出現雙下肢萎軟酸痛,行走須人攙扶,雙側頸項牽強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藥兩月餘,下肢症漸好轉,頸項諸症卻有增無減。
史丹利按:年紀大接受手術後出現的感染機率就會大增,所以同學知道這一點,如果是自己年紀大的親人要接受手術,記得術後不管有無感冒症狀,要先給服葛根湯之類的解表藥,虛弱的加入小柴胡湯,更虛弱的就服麻黃咐子甘草湯,可以避免術後的感染;如果是營養好的小朋友就服防風通聖散。
畢明義醫案:于某某,男,82歲,1983年3月25日診。時值隆冬大寒,患者早晨醒後,右上眼瞼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時時抽動。回家就早餐時,家人發現其右側口角偏向左側,右上眼瞼下垂,與之問答,口齒不清,三日後來我處診治。
刻診:右側前額皺紋消失,眉毛下垂,瞼裂擴大,鼻唇溝消失,右側口角歪向左下方,右側鼻孔縮小,同時右側鼻翼變小,鼻準偏向左側。苔薄白,脈浮緊。疏葛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