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遠醫案:項某某,女,36歲,1987年2月4日診。主訴少腹脹痛,氣上沖胸,胸悶室塞,氣息短促,一日發作數次。伴失眠、煩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緒刺激而誘發。舌偏暗,苔白膩,脈弦滑。
處以: 桂枝、白芍、酸棗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棗6枚,檀香(後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薑3片。 3劑後,奔豚即止,夜寐轉安,唯少腹脹滿不好,原方去檀香加烏藥15克,又3劑後告愈。
孫志遠醫案:項某某,女,36歲,1987年2月4日診。主訴少腹脹痛,氣上沖胸,胸悶室塞,氣息短促,一日發作數次。伴失眠、煩躁。素有此疾,常因情緒刺激而誘發。舌偏暗,苔白膩,脈弦滑。
處以: 桂枝、白芍、酸棗仁(研吞)各15克,制厚朴12克,大棗6枚,檀香(後下)6克,杏仁9克,炙甘草4.5克,生薑3片。 3劑後,奔豚即止,夜寐轉安,唯少腹脹滿不好,原方去檀香加烏藥15克,又3劑後告愈。
劉渡舟醫案:劉某某,男,33歲,1994年1月25日初診。感冒併發肺炎,口服先鋒4號,肌注青黴素,身熱雖退,但乾咳少痰,氣促作喘,胸悶。伴頭痛,汗出惡風,背部發涼,周身骨節疼痛,陰囊濕冷。舌苔薄白.脈來浮弦。
處以: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炙甘草6克,大棗12克,杏仁10克,厚朴15克。 服藥7劑,咳喘緩解,仍有汗出惡風,晨起吐稀白痰。桂枝、白芍、生薑增至12克。又服7劑,咳喘得平,諸症悉除,醫院複查,肺炎完全消除。
許叔微醫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於舟艎板下,不勝跧伏,後數日得脫,固飽食,解衣吹風而自快,次日遂作傷寒。醫者以因飽食傷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罔知所措。
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此仲景法也。醫者爭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然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醫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豈誑惑後世也哉。人自寡學,無以發明耳。
封萬富醫案:李某某,女,37歲,患蕁麻疹數年,每日必發,疹出如粟,逢汗出遇風時加重,病發則全身肌腠不舒,經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顯。雖為小疾,但病發時搔癢難忍,心中作煩,頗影響工作與休息。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再加防風15克,共服20餘劑,基本告癒。
史丹利按:蕁麻疹汗出遇風加重,很容易想到汗出不徹底,加上病發時全身肌肉收縮不正常,因此桂枝湯證是可以確定的,至於是否要加葛根,從醫案上實在看不出來,個人覺得不需要。
秦天富醫案:趙某某,女,6歲,1984年10月10日初診。其父代訴:患兒於三月前外出途中,因感風寒,當晚發燒,三日燒退後,遂發現雙眼瞼下垂。經省、地等醫院診為“重症瞼下垂”。口服維生素B1,間斷注射新斯的明,僅有短暫之效,須臾復垂,且逐漸加劇。
刻診:患兒發育一般,舌脈未見明顯異變,唯形氣較弱。只見患兒每有仰頭視物的姿態,偶或為了瞻視而以手指將眼皮扶起。余以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服三劑,毫無效果。細思之,眼瞼乃足太陽膀胱經脈所起之處,患兒初因受風,傷於太陽之脈,遂至太陽經輸不利,經氣不振,故使眼險下垂。以通陽疏絡,調和營衛法治之,處桂枝加葛根湯:
金樹武醫案:魏某,女,45歲,1987年4月25日初診。自述右側面部肌肉顫動,且有麻木感,口眼歪斜一年。一年前由於汗出傷風而後突感右側面部肌肉顫動,項背強几几,右側面部麻木,逐漸出現口眼歪斜,時有自汗、惡風、手足麻木等症。曾去某某等醫院均診斷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服西藥及中藥鎮肝熄風場、牽正散等不效。乃來我院診治。
檢查:神志清楚,面色微黃,兩目有神,右側面部肌肉顫動,無明顯口眼歪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
張振東醫案:王某,女,52歲。平素易汗出,1985年10月感下肢抽搐疼痛,漸至頸項強,下肢僵直瘛瘲,不能下地,伴發作性呼吸困難,甚則窒息。經某醫院診斷為僵人綜合征。
診時頭項強直,轉側不利,全身瘦弱,面色蒼白,言語欠清,神情淡漠。雙眼內收外展受限,雙胸鎖乳突肌、腹肌緊張,四肢張力高,反射活躍,雙腳趾向足心拘攣。全身濕潤有汗。舌紅苔薄白,脈弦細。治以桂枝加葛根湯:
王立恆醫案;王某,男,32歲,1980年8月5日初診。自訴5小時前,頭無故突然呈陣發性、不自主地向右上方傾斜。曾在某縣醫院肌注氯丙嗪50毫克,慶大黴素8萬單位治療,病情無好轉,急來我院診治。
察舌質淡,苔薄白,脈緩。體檢:發作時先是頭呈不規則的細小的動搖,繼則頭逐漸向右上方傾斜或後仰,下頜向對側扭轉並稍上,口張難合,兩目上翻,並伴有項背強急,自汗,惡風,咽乾。每5-10分鐘發作一次。西醫診斷:痙攣性斜頸。方用桂枝加葛根湯:
程昭寰醫案:馬某某,男,18歲。患落枕,每年3-5次,發作時頭不能側顧,項強及有背拘急疼痛,每次發作針刺按摩3-5次,即能獲效。但偶感風寒,旋又發作,偶有汗出、怕風,要求服中藥斷其根,乃用湯藥。
就診時見:舌質淡,苔薄白,脈浮遲。余曰:疏一方,發作時服3劑,再發再服。疏方: 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3片, 大棗5個, 炙甘草9克, 葛根15克,當歸12克。 如此服用2次,遂不再發。
史丹利舉幾個例子來談談與脈象相關的生理變化,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這些都是傷寒論的病理基礎,如果能用這個方式來理解傷寒論,同學們不但可以學得更透徹,也會更佩服仲景觀察病人之仔細,從而學會經方醫學的真正內涵。
一、脈當取太過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