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醫案: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儀真,為張遇所虜,日夕置於舟艎板下,不勝跧伏,後數日得脫,固飽食,解衣吹風而自快,次日遂作傷寒。醫者以因飽食傷而下之,一醫以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罔知所措。
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此仲景法也。醫者爭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況此藥熱,安可愈喘?予曰:非汝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然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醫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豈誑惑後世也哉。人自寡學,無以發明耳。
史丹利按:原本只是吃飽後,汗出吹風引起的感冒發燒,其實以武人的體魄只要不再進食,餓個幾天,多喝點熱開水幫助出汗,燒也就退了。可是第一個醫生憑想像治病(所以中醫憑想像治病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不會辨證,看到發燒,想到可能是吃太飽引起的,所以就給下藥,於是傷了津液;第二個醫生想說下了都沒好,不然再發汗看看,結果津液更傷。這樣亂治幾天之後,患者開始出現昏睡、呼吸作喘的情況。
看到這裡同學們應該就會治了,凡是下後、汗後,表證仍然未解,只能用桂枝湯,加上患者作喘,所以還得加上厚朴、杏仁,所以處方就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非常簡單。
從這則醫案就可以看出在宋朝的時候,絕大部分的醫生對桂枝湯的認識已經錯誤,特別是後來的〈傷寒例〉中有:「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讓他們更加害怕。這其實是因為他們對陽盛的理解錯誤,這裡的陽盛是指裡熱證,也就是陽明病,裡熱證當然不能吃桂枝湯。這也表示在宋朝,醫生已經沒有傷寒論中病位的概念,加上後來的成無己胡亂用內經注解傷寒論,於是乎越後面的人越難理解傷寒論的真正內涵。
許叔微是少數根據傷寒論原文治病的醫者,他其實不是醫生是個當官的,可是因為有興趣,所以就自己研究傷寒論,《傷寒九十論》就是他的用經方治病的九十個醫案,值得一看。這也就跟我們說,比起看很多後世醫家的注解,還不如直接讀傷寒論原文,更能夠學會如何使用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