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臨床辨證中,辨出病位的必要性之後,史丹利繼續說明如何在臨床中辨出病位。

根據胡老對傷寒論超過五十年的實踐與研究,他認為仲景的六經辨證將人體分成三種病位,分別是表、裏、半表半裏。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篇我們以實際的案例來瞭解,辨別病位在臨床中指導治療方向的重要性。

史丹利在臨床中最常見的發燒對象是小朋友,所以就用小朋友的發燒做為討論案例。通常小朋友發燒,會出現發燒怕冷,皮膚乾燥,活動力降低,舌唇紅;有些還會精神不佳,如果有精神萎靡的情況,必須特別提高警覺,有可能是嚴重甚至會致死的病,要十分小心。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很重要,請打五個星號。本篇內容說明了為何後世的中醫發展沒落、療效不彰的原因。

前面說過,八綱辨證對於中醫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將病位的概念加入對疾病的分類之中,完整了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處理;換句話說,對於中醫而言,完整的疾病辨證描述應該包含病性與病位。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15 Sat 2022 14:32
  • 陰陽

中醫學裡很常使用陰陽二字,然而相同的字眼,在不同辨證法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比如在八綱辨證中,陰是指陰證,陽是指陽證。當一個人生病時,新陳代謝的表現變得亢進,就稱之為陽證;反之,表現變得衰弱,就稱之為陰證。而在臟腑辨證中,陰是指陰液、物質,陽是指陽氣、能量。因此雖然二者用字相同,但在臟腑辨證與八綱辨證中,陰陽各有不同的涵義。

舉例來說,一般學習臟腑辨證的人都認為傷寒論中太陰病的病機是脾胃陽虛;而對八綱辨證而言,太陰病它是病位在裡的陰證,同時因為津液不足(食不下,自利益甚)屬虛證,所以是裡陰虛證。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中醫辨證法發展到六經辨證的程度,已經達到大致完善的地步,但是距離真正能夠處理疾病還是有一段不算短的差距,六經辨證只能提供我們一個治療病人的方向,而方證辨證才是治療能否取效的關鍵。

舉例來說,當我們面對一個患者,經過辨證之後,知道他屬於表陽證,也就是太陽病,但能治太陽病的方劑很多,有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等,那麼哪一個方劑才是對證有效的?這時候只是依靠太陽病這樣粗略的辨證是不足以辨別與選方的,我們必須往下再細辨患者屬於何種方證,如此才能連結到用方劑治療疾病的關鍵部分。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辨證法,簡單來說就是將事物分類的方法,將事物分類有助於我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最原始的辨證法就是二分法,對人類來說這是最直觀的分類方式,屬於本能的一種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比如說大小、高低、上下、左右,乃至於個人好惡…等等。很明顯它是一種二元對立的辨證法。

中醫也不例外,中醫認識疾病所採用最原始基礎的辨證法就是陰陽辨證,因為人在得病之後,要不是症狀明顯,讓人痛苦不堪;要不是症狀雖然不明顯,卻讓人全身無力、精神變差、吃不下飯。這種分類方式著重在病人對疾病的反應上,而得病的原因並不是它所在意的。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11 Tue 2022 20:20
  • 辨證

我們都知道中醫療效取決於辨證是否準確,然而只要辨證準確了,療效真的就能提高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除了辨證需要準確以外,還必須再加上一個條件--你使用的辨證法是可靠的。否則,就如同拿著一把準心歪掉的槍,你再怎麼努力仔細瞄準,你都不可能打中靶心。

翻開中醫基礎學,裡頭羅列了許許多多的辨證法,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氣血辨證…等等七八種辨證法,其中有許多的辨證法是很有問題的,特別是目前中醫界盛行使用的外感六淫辨證與內傷臟腑辨證,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屬於主觀臆測而非是客觀論證,既然辨證方法以主觀臆測居多,辨證結果當然與實際狀況就會有很大的出入,用藥也就不容易見到效果。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