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了解臨床辨證中,辨出病位的必要性之後,史丹利繼續說明如何在臨床中辨出病位。

根據胡老對傷寒論超過五十年的實踐與研究,他認為仲景的六經辨證將人體分成三種病位,分別是表、裏、半表半裏。

所謂的表,是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所組成的外在軀殼;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時,便稱為表證。而裏是指人體的裏面,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時,便稱為裏證。半表半裏,是指表之內,裏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諸臟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時,便稱為半表半裏證。

以上是胡老對病位的定義,如果可以的話,同學們最好能夠將它牢記,這樣有利於自己臨床的辨證。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某些特定症狀來判定病位,比如發燒。如果是發熱惡寒,則病位在表(不過這必須先排除是否有感染症狀);如果是發熱不惡寒,而且汗出明顯,則病位在裏;如果不是這兩者,根據排除法,則病位在半表半裏。

從上述我們可以知道,表證、裏證相對上比較直接,較容易辨別;而半表半裏證則比較不直接,因此多用排除法。胡老說這也是為什麼傷寒論陽證的篇章次序是:先太陽、次陽明、終少陽的緣故,不過根據史丹利的研究,少陽病排在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少陽病如果處理不好,津液耗傷過多,原本體質強的就會變成陽明病,體質弱的就會變成太陰病,所以傷寒論中它的次序夾在這兩者之間。

再比如口渴多飲,是裡熱證;舌面乾燥是裡熱證;大便乾燥難出是裡熱證。腹部按壓痛顯,是裏實證;反之,喜按則是裏虛證…。再者,如果沒有過度勞動卻有莫名的四肢痠痛、骨節痠痛,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表證,即使病人沒有發燒怕冷的症狀。臨床我們只要根據一些確切的症狀,還是可以很簡單地判斷出病位。

再比如,以外感而言,通常病程是從表證開始,但如果患者出現倦怠、食慾不振,或噁心想吐,就表示病情已經進入少陽階段;換句話說,整體的辨證就必須考慮是合病狀態。

要補充一點的是對於陽證而言,處置是先表後裏;但對於陰證而言,則必須先裏後表,至於原因為何,之後談到辨別虛實的時候在仔細說明。

以上就是史丹利在臨床中用來辨別病位的主要依據,提供給同學們參考;如果想知道更詳細的內容,那就必須去好好研讀傷寒金匱條文的內容。總之,如果能一邊讀傷寒論,一邊臨床,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掌握辨別病位的技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