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裏證的變化

病之由外傳裏,每隨個人的體質不同,或因熱化而為實證,或因寒化而為虛證,故治實當慮其虛,治熱需當慮其寒,見於本篇之虛寒方證有以下二則:

1.四逆湯證:已詳見於太陽篇,茲從略。

2.吳茱萸湯證:就師論及組成藥物觀之,則本方證當為嘔惡、胸滿、心下痞硬、或頭疼、或腹疼者。

方:吳茱萸五錢,人參三錢,生薑六錢,大棗四枚。

治驗實例及有關論說:

《續建殊錄》曰:“某客,常患頭疼,疼則嘔發,劇時語言不出,但以手自畫其頭,家人不知其頭疼,皆以為狂。先生診之:腹大攣,恰如行線之傀儡狀,蓋因頭疼甚,有如狂狀也,與吳茱萸湯兩帖,藥盡病癒。”

又:“某,卒發乾嘔,醫與小半夏湯,七日不差,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正氣昏冒,時或上攻,氣息急迫,不能語言,先生與吳茱萸湯數日而瘳。”

《成績錄》曰:“一男子,卒然如狂,捧頭足躍,如頭疼狀,不能言語,乾嘔,目閉,手足微冷,面無血色,先生與吳茱萸湯五六帖,痊癒。

又:“一男子,乾嘔頭痛,胸中疼痛周身微冷,面色青白,先生與吳茱萸湯數帖,兼用當歸芍藥散而癒。”

《餐英館治療雜話》:“《傷寒論》有‘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煮之’之證,以見於前矣。雖與四逆湯證相同,然四逆湯證,吐利而元氣之飛騰,手足厥冷,雖煩躁而元陽欲脫,故手足之厥冷有自底下冷起之氣味,且腹軟無特別阻塞也。吳茱萸湯之目的,雖云手足厥冷,然不惡冷,且自手之表尖冷起者;四逆之證自指裡冷起,亦煩躁也。又吳茱萸湯證,必心下痞塞有物,宜以此為目的。因此痞塞阻其上下氣血往來之經脈,故手足厥冷者。此證《傷寒論》雖無脈,然兩證之脈當絕或沉微、沉細之類,故若以脈辨證,雖似相同,時若冰炭也。夏月霍亂吐瀉證,吐利後有手足厥冷,煩躁等證,世醫以為吐利後是虛寒證,連進四逆、附子、理中等,反增煩躁,心下膨滿痞塞者,非虛塞證也,宜用吳茱萸湯。以吳茱萸之苦味,壓心下之痞塞,則陰陽通泰,煩躁已,厥冷回,此余新得之法也。只宜以心下痞塞為標準,手足自指表冷起為目的。此證若黏汗出,而脫陽者,非附子則不治。夏月雖宜出汗,然通身出薄汗者,則宜吳茱萸湯。猶煩躁,厥已回,心下之痞雖開七八,尚有少少之痞不除者,宜《活人書》之枳實理中湯。總之吐下後,心下痞者,枳實理中湯妙,即理中湯加枳實也。

類聚方廣義》曰:噦逆有宜此方者(即吳茱萸湯),按《外臺》曰:療食訖,醋咽多噫也。’”

霍亂,不吐不下,心腹劇痛欲死者,先用備急丸或紫圓,繼投此方,則無不吐者。若吐已,則無不下者矣。已得快吐下,則苦楚脫然,其效至速也,不可不知。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曰:此方(即吳茱萸湯)主下降濁飲,故治吐涎沫,治頭痛,治食穀欲嘔,治煩躁吐逆。《肘後》治吐酸嘈雜。後世治噦逆。凡危篤之證,審因濁飲上溢,而處此方,其效難數。吳茱萸加烏頭而用於疝,此證自陰囊上攻,有刺痛嘔惡等證。凡一切上迫者,皆可為目的。又久腹痛,吐水穀者,此方加沉香有效。又霍亂後轉筋,加木瓜有大效。

《橘窗書影》曰:一男子患梅毒,瘥後,頭痛,肩背強急,眼睛時時朦朧。醫概為遺毒,連用仙遺糧(土茯苓)及汞劑。血液枯燥,胃中空虛,一日,大發嘔吐而絕食,心下痞塞,煩躁欲死,眾醫驚辭。余診曰:體本無深毒,因其人懼此病,致醫過攻,而生此變。所謂割雞用牛刀也。先平其胃而下嘔逆,或可得其活路。因作吳茱萸湯加半夏、黃連。二日,嘔吐止,食少進。余仍前方不動,某醫笑為頑固,連服數旬,頭痛、肩背強亦隨而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