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在正統中醫FB社團貼出一篇文章〈傷寒論對小兒發燒的處理〉之後,有一位網友(應該是一位媽媽吧?)傳訊息給我,大意是說她有二個小朋友都在發燒,大的好像3歲,小的1歲。大的服用防風通聖散之後,已經有排便,退燒至37.5度;小的服用之後,沒有排便,體溫上升至39至40度,問史丹利該如何處理。
我回答她說,大的可以考慮小柴胡加石膏湯,小的改為調胃承氣湯。
說實在話,雖然根據六經辨證我可肯定自己沒有建議錯誤,但小朋友高燒沒有親眼看到,總是會擔心。
慶幸的是這位媽媽隔天再次傳訊息給我,說大的服藥之後,已經完全正常;小的則是將砂糖加入調胃承氣湯中誘騙他喝,喝完沒多久之後,就排出很臭穢的大便,燒也開始退了,據說又開始調皮搗蛋。
因為此事,所以史丹利專為新手媽媽寫了一篇文章〈寫給新手媽媽的小朋友發燒處理流程〉,這篇文章在我的部落格也有。
史丹利同時也貼在正統中醫FB社團,當然如我所料又遭來一堆非議,為何如此?原因有三,第一個受到中醫愛好者現代人體質偏寒論點的影響;第二個沒有學過六經八綱辨證;第三個對於學齡前乃至三歲以前的小朋友發燒沒有實際治療經驗。
其實小小孩發燒的情況就是傳統溫病家所描述的溫病,《傷寒論》陽明病篇中有幾則條文不太被人注意,但這幾則條文其實描述的就是溫病,史丹利把它列出來: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從這些條文中,我們可以看到發熱惡寒的時間非常短,甚至不到一天,當然仲景沒有辦法詳細說明這是為何,只好用五行陽明屬土來解釋。但不管如何,這種發熱性且病情發展迅速的疾病,就是陽明病,臨床怎麼判斷「發熱,但不惡寒」,記住不一定會有「自汗出」,患者已經不會怕冷才是重點。
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上述第三條所謂的「正陽陽明」就是傳統中醫說的溫病,而其他二種則是誤治或病情自然轉變而來。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胃家實有二個涵義,一個是指陽明裡熱證,另一個是指陽明裡實熱證,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治則不外乎清熱或是瀉下。
其實遇到小朋友發燒,真的不要太驚慌;遇到不發燒而且精神倦怠、體力虛弱的情況,反而才需要擔心。因為發燒是陽證,說明小朋友津液充足,有本錢可以跟病毒戰鬥;反之,不發燒、精神又十分倦怠,如果加上怕冷、手足冰冷,這是陰證中的重證,說明津液十分缺乏,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死亡。
對於發高燒的陽證,我們真的大可放心,史丹利最喜歡《傷寒論》中的一則條文,它說:「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所以只要發汗過後,還在發燒的,而且熱勢更甚者,就用調胃承氣湯處理就能退燒;換句話說,再怎麼高燒,也就只有到這個程度而已,記住要通便退熱就可以了。
有些人誤以為調胃承氣湯藥性很冷,其實並沒有,以仙豐的科中而言,排便正常的普通人吃1克,也不會太大的感覺,頂多隔天大便偏稀一點而已,就更不用說防風通聖散了,這些我都試過,身為一個開藥給病人服用的醫生,自己不先試試,是很難掌握藥物的真正作用與合適的劑量。
昨天又看了幾則小朋友因染易發燒併發腦炎、最後死亡的新聞,真的很可憐,會如此都是西醫不懂得要及時通便的緣故,所以家中有幼兒的同學們如果您很擔心,就去買瓶防風通聖的科中,每天早晚給小朋友味1克,這樣就可以避免腦炎的發生了。此外,不小心染疫了,也能很快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