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首先我要感恩我的女兒提供給史丹利練習處理幼兒發燒的機會,下文的這些經驗整合多數來自於她的「貢獻」。
史丹利夫妻過去也曾有過因女兒發燒而感到心急、心慌的時候,對於這種感受直至現在我仍然記憶猶新,所以我把自己處理的過程提供給各位新手媽媽參考。
我的女兒誕生至今,從未因為發燒看過西醫,服過西醫退燒藥,所以這個方法是可靠的。
二、備藥
首先家中可以常備:防風通聖散、小柴胡湯、生石膏、連翹,還有電解質粉(藥局有售)。
防風通聖散不是每一家藥廠的科中都有明顯的瀉下作用,所以要特別注意,可以自己先試藥,因為如果沒有瀉下這個功能,就會很難退燒。
在我使用過的經驗裡,港香蘭的防風通聖散瀉下能力最佳,用來退燒是最好的選擇,但缺點是味道最不好,所以可以用在真正發燒的時候;而平時預防用的防風通聖散可以選擇順天、仙豐…等等。
生石膏我喜歡用港香蘭的,因為它呈顆粒狀,比較好調劑,有些藥廠的石膏可能是熟石膏,熟石膏沒有退熱作用,這也要注意。
小柴胡湯我喜歡用順天的,因為它的人參是白參,我曾打電話詢問過,白參性涼才適合用在發熱性疾病中。
連翹,也可以用金銀花、桔梗、牛蒡子代替,五大藥廠的應該都可以,我用的是順天。
三、預防發燒
遇到小朋友可能發燒時,最常見是嘴唇會開始變紅充血、手掌變冷,這時候如果警覺性夠,給他穿上長袖的衣服,多喝點加鹽的熱水,只要汗流出來,通常都能逃過一劫。所以只要外出之後,回家最好養成喝熱水的習慣,這樣就可以避免發燒,夏天也可以避免中暑。
每天都要注意小朋友的大便,包括大得多不多、大便硬不硬…等等。如果跟平時不同,出現大便偏少、變硬的情況,就很有可能會發燒,要讓他多喝點加鹽溫水補充水分,這點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記住。
為什麼要加鹽呢?因為小朋友在活動時會大量流失水分與電解質,如果只補充水分的話,體內的電解質濃度會降低,身體為了調節勢必會把水再排出去,這樣就補不到水分了。簡單說,就是用電解質幫助水分鎖住在身體裡。
如果真的很害怕小朋友會不定時發燒的話,可以早晚各服用1克預防型的防風通聖散來預防,我們家一般在感冒盛行期間會這麼做。但也不要對發燒太過抑制,因為這是小朋友身體免疫系統完備的必須刺激之一,適度的發燒反而是好事。
四、真的發燒了
如果真的發燒了,一樣要穿上長袖的衣服,四肢不要露出來,然後給他吃防風通聖散3克+生石膏1克,如果有喉嚨痛或咽部充血的情況,再加連翹1克。
此外,要補充電解質粉加溫水,如果沒有電解質粉也可以用海鹽來代替。再強調一次,小朋友發燒時,水分、電解質會喪失得更快,適度補充加入電解質的溫水,才能將補進身體的溫水鎖住,也可以避免熱痙癴;另一個原因是,如果體內水分不足,防風通聖散是很難產生瀉下作用的。
中藥可以3小時吃一次,我的經驗是開始服藥後,最多一天就會開始排便,這時候身體也會開始大量出汗,體溫會逐漸下降。有流汗時一定要馬上擦乾,避免再次發燒,盡可能不要吹風。
此外,如果一直待在冷氣房裡,小朋友會很難出汗,所以即使覺得熱,最好不要吹冷氣,可以用風扇吹牆壁保持空氣流通即可,這是我太太多次的經驗。
小朋友發燒的時候,食慾一定不好,千萬不要勉強他吃而加重腸胃負擔,要讓腸胃休息,這樣可以更快退燒,只要注意電解質溫水有補充足夠就好。
開始排便之後,不是就馬上停藥,必須大便一直變成稀稀的狀態,確定沒有「殘存的餘孽」之後,才可以停藥了。我的習慣是當小朋友大便變稀之後,會再給他吃最後一次,以確保腸道真的乾淨了。
大便排出、冒汗之後,一般體溫會降至37.5至38度之間;一般而言,只要大便通出來之後,保暖做好,水分、電解質補足,不再吃藥也可以慢慢恢復。
如果想快一點痊癒,或是一直低燒不退,可以轉方用小柴胡湯3克+生石膏1克,吃幾次之後,低燒就會退乾淨,胃口也會恢復。
燒退乾淨之後,要小心小朋友的飲食,不要油膩,但要夠鹹;稀粥加鹽最好,等胃口慢慢恢復之後,再加蔬菜、蛋…等等必較好消化的食物。
幼兒的發燒處理大致上就是這要了,希望這次的疫情中,不要再有小朋友的憾事發生。
五、進階學習
(一)經方退燒原則--很重要,畫紅線、打五顆星星
發燒,屬於陽證,所以病情發展到最極致的話,就是陽明裡實熱證,治療的方法就是通便,只要大便一通,汗就會出,燒就會退。所以遇到小朋友發燒了,不要慌,告訴自己:「頂多就是通大便而已,沒什麼的」,了解並相信這個事實之後,我們才能有條不紊地採取正確的處理;否則,太過慌張只會壞事,小朋友也會被自己的情緒感染,弄得彼此都更加煩躁不安。
陽證的治療原則,就是由表治到裡,你可以表裡一起治,但絕對不可以先治裡之後,再治表;也不要表證已經結束,還一直發汗,這些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要如何知道表證已經結束了呢?當小朋友發燒,但已經不怕冷的時候,就是表證解除了;如果是還不會說話的小朋友,可以觀察,一般發燒接近40度的時候,或是發燒超過半天,大概就是表證已解,因為表證的燒通常不會那麼高,而且在小朋友身上持續的時間很短。
(二)進階處理
假設按照上述方式仔細操作之後,超過24小時依然沒有排便,而且體溫持續上升至40度,就必須考慮換藥,要將防風通聖散換成涼膈散,劑量是2克,或是用調胃承氣湯1.5克也可以,但涼膈散會比較溫和。
防風通聖散、涼膈散,與調胃承氣湯有什麼關係呢?
防風通聖散=A+涼膈散=A+B+調胃承氣湯,所三者都能瀉下;但只有防風通聖散能解表,其餘二者都是清熱瀉下藥。
我有一個患者對於小朋友的健康很用心,也吃過西醫的虧,所以開始為小朋友尋找中醫處理,他很細心,經常觀察家中兩個小朋友的狀況,一有不對勁,馬上帶來診所給史丹利看。幾次之後,我覺得這個爸爸實在用心,不想讓他這麼辛苦,於是勸他自己去買防風通聖散,小朋友有小狀況,比如打噴嚏多次,就趕快服用。
起初他沒接受,總是認為給醫生看過比較保險,後來史丹利一再勸他要這麼做,最後他接受了,慢慢地他也掌握了如何使用防風通聖散,因此全家就不太會出現在診所,偶而實在處裡不了,才會來看診。
之後史丹利不再對外看診,他們全家有問題換成找我太太看診,他有問題,我太太也繼續教他,家中也慢慢備全了感冒常用的中藥,基本上感冒這類毛病都不用再看醫生了。
講這個故事不是要跟同道炫耀我們夫妻很善良什麼的,而是要讓大家相信防風通聖散是現代家中幼兒生病發燒的必備良藥,如果人人都懂,也就不會有小朋友發高燒,因等待而錯失治療時機,最後死亡的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