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仲景醫學中最關鍵的生理學,清代經方大家陳修園先生已經提出來了:「存津液,保胃氣」,這二句話翻成現代醫學的用語就是「維持血容量穩定與消化系統功能正常運轉」。

仲景醫學中的津液就是血液,我們都知道維持身體細胞能夠正常運作,行使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需要血液提供氧氣與營養,都時也需要血液帶走二氧化碳與代謝廢物,因此既然血液容量的維持對於正常人的存活都已經是必要的,那對已經生病的人就更加重要。這是仲景在為患者治病時首先會考量的關鍵核心。

再者,因為古代沒有輸液的技術,血液中的營養必須依靠消化系統的吸收,所以為了維護血液能夠源源不絕提供身體所需,消化系統的功能就不能衰弱;更進一步說,維護住消化系統的功能正常運作,就等同於維持了充足的血液;有了充足的血液,我們才有治癒疾病的基礎。西醫因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津液已經嚴重虧虛的病人往往就會死在他們治療疾病的過程中。

此外,血液是充否足與消化系統功能是否正常,彼此是互相關聯的,它們是呈現正回饋的關係,也就是說血液越充足,消化系統功能越佳;消化系統功能越佳,血液越充足。由這一點我們可以得知,平時消化系統功能佳的人,體內津液充足,在患病時容易表現出陽證;反之,平時消化系統功能差的人,體內津液虛少,在患病時則容易表現出陰證。必須記住一點的是,當身體處在生病的狀態時,為了抵抗致病原,會消耗大量的津液來進行抗病的工作,所以津液充不充足決定了疾病的走向。

如何判斷津液是否充足,很簡單,仲景是透過把脈得知,因此仲景在金匱說診脈的關鍵在於「當取太過不及」,也就是生病之後,如果患者的脈象呈現出充實有力,表示這是實證,所以該發汗就發汗、該清熱就清熱、該攻下就攻下;如果患者的脈象呈現出不足力弱,就要再三考慮,仔細判斷,是否是虛證以及虛的程度,如果津液虧虛的很厲害,原本應該發汗的,也必須先用乾薑附子劑恢復患者的津液,等津液充實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所以,陳修園先生對於仲景的治病總則總結得十分到位:「存津液,保胃氣」,這也是身為一個經方家的醫者必須時時謹記在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