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丹利之前對於八綱辨證的討論少了寒熱,並不是我忘記了,而是在思索要如何去理解,今天終於搞清楚了,所以就來談談八綱辨證中的寒熱是什麼意思。

八綱辨證中的寒熱並不是後世中醫的辨證法中所說的寒熱,而是實實在在的發燒與怕冷,也可以說後世中醫辨證中的寒熱屬於廣義的寒熱,而八綱辨證中的寒熱所針對的就只是發熱與惡寒而已。

但實際的情況中,有些發燒會同時伴隨著怕冷(表熱證就是如此),那到底要算是熱證,還是寒證?是陽證,還是陰證?這時候我們配合傷寒條文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

條文說:「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句話有二層含義,第一是指病人有發燒怕冷的情況,是屬於陽證;而病人只有怕冷的情況,則是陰證。第二層意思是能夠出現發燒怕冷的病人,本身是津液充足的;而只出現怕冷的病人,本身的津液是不足的。

以上就是八綱辨證對寒熱是最原始的認識,至於後來用口渴、唇紅、舌乾,乃至於痰黃、小便黃赤、大便硬…等等來斷定疾病寒熱狀態的,則是後來的衍生理解。

這樣就不難理解八綱辨證為何在寒熱之外,還要提出陰陽,而陰陽是屬於辨疾病性質的總綱了。

八綱辨證雖然看起來簡單,但事實上很多中醫臨床者即使看診多年都還搞不清楚,因為使用相同的文字的緣故,經常與後世的病因病機辨證混在一起,比如後世常說風寒證、風熱證,或是寒濕傷脾陽,這裡頭「寒熱」的意思跟八綱辨證中的含義完全不同。

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所描述的是病人當時的病理狀態,而不是病因或是病機,仲景基本上是不理會病因的,不管你是風寒、風熱、春溫、寒濕…等等病因所造成的,只要症狀上表現出小柴胡湯證,就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因為從辨證到用藥之間,根本沒有需要討論的地方,一個蘿蔔一個坑,如此簡單而已,所以胡老才會說:經方是辨證「施」治,而不是辨證「論」治。

這是我們學習傷寒雜病論時,要特別留心之處,千萬不要用後世的辨證法來理解條文,否則只會越繞越遠,任憑你再如何努力,依舊看不到傷寒雜病論那令人讚歎佩服的一面。

這也是史丹利要花時間解釋八綱辨證的緣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