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史丹利觀察了很多學習經方同學的情況,往往都會掉入一個陷阱,就是想跟醫經家一樣,喜歡解釋病人的疾病,以下面這則醫案為例:

侶某,男,9歲,1985年7月5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自幼未有汗出,每至暑月則全身皮膚發紅,乾燥,瘙癢,經常抓破皮膚結血痂,痛苦難忍,曾多次到當地醫院求治,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服用穀維素等藥不效。

刻診:全身皮膚發紅乾燥,四肢、胸腹部見有條狀血痂及出血痕跡,呼吸氣粗,時煩躁,口鼻乾燥,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數。

史丹利按:血痂及出血痕跡是因為皮膚癢,患兒抓癢過度所致。

患兒呈現一派熱象,然審證求因,此非內有實熱,乃營衛不調,汗液不得宣洩之故。治以調和營衛,開發腠理,處以桂枝湯: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5劑。

服藥後,唯腋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膚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者服用湯藥困難,改用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極細末,裝入空心膠囊,每日兩次,每次10克,用生薑、大棗煎汁送下,服用21日,患兒遍身漐漐汗出,諸症皆除,如同常人,隨訪三個月未有發。

按語:本案無汗,自幼即見,並無外感風寒之病史,又無惡寒脈浮緊之見,知非營衛鬱滯之風寒表實證,仍為“榮弱衛強”之桂枝證也。

史丹利按:可知作者完全忘了葛根湯的存在。

營氣內弱,不濟衛陽,則衛氣不營,滯於玄府而逞其“衛強”之勢。榮氣內弱,汗孔閉塞,則見無汗;衛氣“外強”,鬱於腠理,而見皮膚發紅、搔癢、甚則滲血結痂、煩躁、脈浮數一派熱象。

史丹利按:這就只是表實熱證而已,滲血是抓傷造成的。

但此與煩渴引飲,溲赤便結之實熱體徵畢竟不同本質,切勿苦寒直折,衰敗營衛,又忌麻黃洞開腠理,損傷營衛。只宜桂枝湯發汗解肌,濟營暢衛。待營衛相濟,各司其職,則汗出肌利,煩熱自除。誠信桂枝湯發汗之功寓於解肌與調和營衛之中也。

史丹利按:這只是為了附和治療結果而說出的謬論。

早期史丹利學中醫時非常喜歡看這些按語,總以為病因就是如此,也很佩服這些按語作者的慧眼獨具,期待自己經過認真學習之後能夠成為像他們一樣的醫者,但臨床之後史丹利治病的療效卻不好,也不清楚哪裡出問題。直到學了胡老的經方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都是做文章、博名聲用的,屬於一種自我想像、自我安慰的解釋,與臨床開方用藥治病,完全毫無關係。

經過仔細辨證之後,可以得知這個患兒很明顯就只是表實熱證而已,治則不外乎需要發汗解熱,所以醫者處以桂枝湯是不對證者,因為桂枝湯是發不了汗的,它主要的作用是健胃生津液,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患兒才會需要吃這麼久的藥。

或許同學會問:難道桂枝湯沒有提供任何的治療作用嗎?如果是針對皮膚癢,的確是沒有提供直接作用。患兒之所以服用桂枝湯而能痊癒是因為他雖然是表熱實證,但身體本身出汗的能力不足,就如同煮開水的鍋子因為火不夠大、不夠熱,所以一直介於要滾不滾的狀態,這時候服用桂枝湯就像是將瓦斯開大,或是往鍋裡添加許多滾燙的熱開水,於是累積到一定時間,水就能煮開變成水蒸氣把鍋蓋沖開一樣,所以桂枝湯提供的是間接的作用。因此,最合適的方劑其實是葛根湯,一邊用桂枝湯補充津液、一邊用麻黃發汗,當然也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是桂枝湯+荊芥、防風之類。

這樣理解之後,會發現明明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但按語的作者卻能東扯西扯一堆,對於史丹利而言,看這些文字只是浪費時間而無傷大雅,但是對於新學經方者若是相信這些文字,就會掉入這樣錯誤的思維陷阱之中。所以對於學經方的新手而言,千萬不要把心思花在解釋病理上,而是應該把心思花在辨證上,如何使用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將患者的疾病仔細辦別清楚,之後再根據方證辨證來選方,這才是需要努力精進的地方,否則終其一生也踏不進仲景之門的。

中醫所有的辨證法之中,只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方證辨證是最為客觀、直接、可靠的辨證方法,其他像是臟腑辨證、六淫辨證、經絡辨證…等等都帶著很多自我想像、純屬臆測的成份,如果使用這些辨證法來理解《傷寒論》乃至於用來治病,根本不可能會有好的療效的。

以上這些都是史丹利親身經驗之言,同學們務必謹記。

總結一下,新手學習重點:

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方證辨證

其實經方也就是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史丹利 的頭像
    史丹利

    史丹利的平民經方研習所

    史丹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